1 、白點病
病原體:小瓜蟲,蟲體橢圓,柔軟可塑,形態多變。本病是由多子小瓜蟲侵入魚體皮膚和鰓部引起的,一年四季都可感染,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,是較常見的寄生蟲性魚病。
癥狀和病變:當小瓜蟲幼蟲侵入魚體皮膚和鰓部時,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的粘液,使魚體組織增生形成一個個白色狀膿胞,起初體表呈白翳狀,似膚黴又不象膚黴,數日後,小瓜蟲幼蟲在魚體表形成胞囊時,白點癥狀才明顯。病魚的體表、鰓部和魚鰭上出現許多點狀胞囊,體表粘液明顯增多。肉眼觀察時就是一層密麻麻的白點。小瓜蟲則藏在膿胞裡逐漸發育為成蟲。患病初期,胸鰭、背鰭、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散佈,此時病魚雖仍照常覓食,但常聚集在缸壁一角互相擠擦或身體磨擦硬物。幾天後白點佈滿全身,癥狀開始明顯,魚體感覺不適,病魚消瘦,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,很少活動,且常呈呆滯狀浮在水面。病程一般5–10 天,如果不及時治療,白點病將迅速傳播開來,使魚群集體患病。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,粘液增多,體色暗淡無光。有明顯的季節性,水溫15—20 ℃最適於白點蟲繁殖。
防治:
(1 )根據小瓜蟲不耐高溫的特點,提高水溫至28 度,(小瓜蟲在水溫25 度以上不易繁殖,28 度開始死亡),予以防治。數天後小瓜蟲胞囊就會逐漸破裂脫落,這時更換新水,保持水溫恒定,病魚基本功就會痊愈。如再輔以藥物治療,治愈率可達90% 以上。
(2 )在溶水量50 千克的水族箱中放入黃豆粒大小的呋喃西林粉,稀釋後潑灑於水中,藥浴病魚。
(3 )將新磚放入尿液中浸泡24 小時,取出晾幹(古時稱尿磚),放入病魚的缸中,數日後就能見效。
(4 )選用0.2-0.3 克硝酸亞汞,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0-15 分鐘,註意由於硝酸亞汞有劇毒和腐蝕性,藥液應放在塑料盆中,不要用金屬容器。
(5 )用0.05%-0.07% 濃度的紅汞溶液,放入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5-30 分鐘,連續用藥2-3 次。
(6 )紅藥水治療。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不要加多,水色曾微紅即可,寧少勿多!浸泡5 -10 分鐘,每天1 -2 次。
(7 )
投入適量甲基藍藥水,每10 加侖水 4—8cc, 無底砂配合過濾系統之容器,藥量宜減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。
(8 )將患病的魚放在百分之一的食鹽水中,藥浴3— 5天,亦可治愈。
白點病成蟲殺除難,但仔蟲殺除容易,故維持水中有效藥劑約7 ~20 天左右,即可完全撲滅。
2 、黑點病
病魚頭部可見長形的淺黃色孢囊,其孢囊成熟時,呈黑色,即搖尾幼蟲與後囊幼蟲,它們亦侵襲魚體眼睛、肌肉、血管、鰓、內臟器官,若於眼睛的水晶體部位發現不透明的斑塊,則有可能受到感染此病不具傳染性,但是會傷害肌肉組織及使眼睛受到或失明,嚴重時可致死,目前並無藥可愈,僅可用消毒過的針,或鑷子將蟲挑除
3 、膚黴病
又名水黴或白毛病,是常見的一種水黴菌病。常見的病原體是水黴和綿黴,菌絲形態細長,且有分枝,但也有少數不分枝。菌絲一端像根狀,著生於魚的皮膚和皮膚組織內,其餘大部分突出體表。菌絲長達3 ㎝,呈灰白色,柔軟,像棉花絮纖維狀。患膚黴病的原因,主要是魚體受傷,鱗片脫落,或寄生蟲破壞皮膚,導致病原菌侵入傷口。
癥狀和病變:黴菌從魚體傷口侵入後,吸取皮膚組織細胞內的營養物質,並迅速地向體外生長。病初肉眼不易辨別出特殊癥狀,當肉眼已能看出癥狀時,菌絲已向內深入肌肉,向外生長成棉毛狀菌絲,故稱為“ 生毛“ 。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,使組織壞死。同時魚食欲減退,遊動失常,最後死亡。患病初期,個體傷口四周紅腫,皮膚粘液增多,患病後期,傷口處形成一叢絮毛狀菌絲。在魚卵孵化過程中也常發生膚黴病。感染瞭黴菌的魚卵,菌絲侵入卵膜,在卵膜外面著生菌絲,逐漸覆蓋其它魚卵,嚴重時發黴的魚卵會將黴菌傳播給附近的健康卵,使胚胎在孵化過程中死亡,大大降低孵化率。此外,感染黴菌的程度還與其光照時間的長短有關,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、室內燈光或日光的不足,都有利於黴菌的大量孳生。受黴菌感染的魚體,皮膚表面佈滿白翳一層,尤其是黑色、紅色魚最為明顯,失去應有的體表光澤,隨後活動遲鈍,常駐呈呆滯狀浮在水面。若不及時治療,魚體上的黴菌迅速蔓延,菌絲深入體內,死亡率較高。
防治:
(1 )在100 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.3 克或次甲基藍,浸洗魚體10–20 分鐘,數日後可見菌絲脫落,不久即恢復原有的色澤。用0.02ppm 濃度孔雀石綠溶液潑灑魚缸中,對防治魚卵發黴有一定療效。
(2 )食鹽和小蘇打各250 克混合溶解於100*55*45CM 的水族箱中,堅持數次,效果顯著。因熱帶魚對食鹽的敏感性極強,無論哪種病用鹽水浸洗或潑灑後,數日後癥狀都會減輕。
(3 )用0.3ppm 濃度甲醛溶液進行潑灑,可抑制黴菌的孳生。對膚黴病也有一定療效。
(4 )在100*55*45CM 的水族箱頂端安裝15 瓦的紫外線燈,每日照射數小時,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黴菌的孳生。
泡次甲基藍藥水,或將患病的魚放在百分之一的食鹽水、盤尼西林水溶液中,亦具效果。
4 、爛鰓病
鰓部疾病有寄生蟲性爛鰓和細菌性爛鰓兩種。
(1 )寄生蟲性爛鰓病
①
指環蟲寄生
病原體:指環蟲,蟲體扁平,頭部前端長有四個黑色眼點,呈方形排列。在適宜的水溫中,繁殖很迅速。
癥狀:魚被大量指環蟲寄生後,鰓部明顯浮腫,鰓蓋張開,鰓失血,精神呆滯,嚴重時停止攝食,最終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,且死亡率較高。
防治:將晶體敵百蟲0.1—0.2 克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5–10 分鐘,或將晶體敵百蟲0.1 克經稀釋後潑灑於溶水量100 千克的水族箱中,每周用藥2 次,可取得較好效果。
②
車輪蟲寄生
病原體:車輪蟲,蟲體側面形似圓蝶,體側隆起的一面為口,旁有帶狀結構,稱口帶。口帶兩側各長有一行纖毛,蟲體以車輪狀旋轉的方式運動。
癥狀:被車輪蟲寄生的病魚,鰓蓋邊緣和鰓縫間鰓絲失血,嚴重時局部潰爛,呈灰黃色,以致鰓骨外露,魚體呼吸困難,停止攝食,最終窒息死亡。在夏秋季節水溫適宜時,由車輪蟲寄生的爛鰓病容易傳播和蔓延。
防治:用硫酸銅0.2 克和硫酸亞鐵0.1 克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5–10 分鐘,經多次用藥後方可痊愈。
③
鰓吸蟲寄生癥: 呼吸較急促,鰓蓋大開,鰓絲有腫脹與白化現象,不喜歡遊動,有時具有使水箱魚兒全滅的傳染力。利用福爾馬林溶劑,進行長期或短期藥浴,因成蟲撲滅容易,但蟲卵殺滅困難,會在三天後陸續孵出,可在水中保持萬用水、甲基藍藥水有效成份3—5 天,殺滅幼蟲。
(2 )細菌性爛鰓病:
①
粘液球菌性爛鰓
病原體:粘液球菌,體細長,兩端鈍圓,易彎曲,無鞭毛,常作滑行運動或顫動。
癥狀:病魚鰓絲潰爛,並附有較多的白色粘液,嚴重時鰓蓋骨的皮膚充血,鰓絲被腐蝕成一個個小洞,軟骨外露,呼吸困難,死亡率很高。粘球菌通常在水溫18–25 度、PH6.5–7.5 的水中生長旺盛,蔓延迅速。
防治方法:可選用1-2 克呋喃唑酮,溶入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5-20 分鐘。也可選用高濃度食鹽水,浸洗病魚15-20 分鐘。也可選用11.5% 濃度的氯胺丁0.05 克和0.2 克呋喃西林,混合放入10 千克水中,多次用藥效果很好。
②
水黴性爛鰓
病原體:水黴菌。
癥狀:病魚鰓絲嚴重失血, 鰓絲發白, 嚴重時有絮狀菌絲粘附, 死亡率極高。
防治方法:
a. 可選用食鹽50 克、小蘇打50 克,混合放在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5-20 分鐘。也可選用0.7 克孔雀石綠,放在100 克水中,浸洗病魚15-30 分鐘。
b. 在10 千克水中溶解11.5% 濃度的氯胺丁0.02 克,浸洗病魚15–20 分鐘,多次用藥後方能見效。
c. 用0.1ppm 濃度的硝酸亞汞和1ppm 濃度的呋喃西林粉配制成混合液,浸洗病魚5–10 分鐘。
d. 在溶水量為100 千克的水族箱中放痢特靈或土黴素2–3 片,較長時間浸洗魚體。
e. 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深浸洗或潑灑在水族箱中,也有一定效果。
(3 )粘孢子蟲性爛鰓
病原體: 粘孢子蟲.
癥狀:鰓絲會出現許多肉眼可見的灰白色點狀或胞囊,由小變大破壞魚鰓,當胞囊一旦破裂,無數個孢子蟲進入飼水,重新侵入健康魚的鰓部,鰓絲失血導致大批死亡, 粘孢子蟲引起的爛鰓病比較少見。
防治方法:選用三年生楓楊樹皮浸泡的汁液,吸取適量,放入十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5-10 分鐘,多次用藥方可見效。也可選用150 克氨水,放入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5-10 分鐘,多次用藥方可見效。
簡單說說魚的兩種鰓病!
5 、兩種鰓病的探討
(1 )兩種鰓病的相同點
發病部位均在魚類的鰓絲上,且鰓絲出現缺損、糜爛、充血、水腫等癥狀,病魚吃食量明顯下降,身體逐漸消瘦,多漂浮在水面或無規律地沉浮。特別是放養的魚類還沒有長至商品規格時,春夏季會頻繁出現浮頭現象,開動增氧機後魚又不頂水。
(2 )兩種鰓病的不同點
①
由細菌引起的鰓病
a. 病原體是粘球菌等致病菌,鏡檢無寄生蟲。
b. 鰓絲呈暗紅色,充血明顯,糜爛嚴重,粘液較少。
c. 病魚的鰓蓋內表面組織一般會發炎充血,中間部糜爛呈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,俗稱“ 開天窗“ 。
d. 多數病魚無規律浮遊,* 池邊漫遊,身體發黑,尤以頭部發黑最為明顯,一般不跳躍。
e. 病魚常伴有赤皮病、腸炎病並發。
②
寄生蟲引起的鰓病
a. 病原體是寄生蟲,用顯微鏡檢查可見鰓隱鞭蟲、車輪蟲、指環蟲、中華鳋等。
b. 鰓絲多為淡紅色或鮮紅色,水腫明顯,大量粘液包裹鰓絲,有時可見鰓絲外有一層白膜。如果是孢子蟲寄生,則可在鰓絲上找到孢囊,形如菜籽狀、塊狀。
c. 病魚的鰓蓋內表面組織一般無損傷,不充血。
d. 多數病魚整日浮於水面,常跳躍,體色無明顯變化。
(3 )兩種鰓病的治療方法
①
細菌性鰓病 : 應當采取外消內服相結合的方法,一方面消滅水中的病原菌,另一方面殺滅體內致病菌。外用藥物有漂白粉(含氯量30 %左右)1 克/立方米或“ 強氯精“0.3 克/立方米或“ 百毒凈“0.3 克/立方米全池潑灑,據病情輕重可連續施藥2 次~3 次(間隔1 天~2 天)。內服藥有“ 魚菌靈“ 、呋喃唑酮、“ 魚康寶“ 、“ 爛鰓靈“ 等,任選一種制成藥餌,連續投喂3 天~5 天。直接投入水中也可以,但效果不如口服好!
②
寄生蟲鰓病 : 若引起疾病的是鰓隱鞭蟲、斜管蟲、半眉蟲、車輪蟲、舌杯蟲等,治療時應選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(5 ∶2) 合劑0.7ppm ,全池潑灑或用8ppm 的上述合劑浸洗魚體。使用該合劑治療魚病的,應盡量將池中水量計算準確,爭取一次治愈。因為硫酸銅的毒性較大,安全濃度的范圍較小,若濃度過大將對魚造成藥害,嚴重時會致死池魚;若濃度過小又達不到治療效果,不僅池魚會繼續受疾病影響,而且連續多次使用該藥物還會殺滅池水中的部分浮遊植物,影響水質。治療這類疾病也可選用硫酸銅的替代藥品,如“ 魚苗平“ 等。小瓜蟲病的治療,可使用辣椒和生薑煎水全池潑灑,效果十分顯著。由粘孢子引起的鰓病,可用鹽酸左旋米唑按每公斤魚體重每日2 克~4 克拌餌投喂,每天2 次,連喂5 天;用“ 滅孢靈“ 內服效果也很好。由指環蟲、三代蟲、中華鳋引起的鰓病,可選用“ 強力殺蟲靈“0.2 毫克/立方米,全池潑灑。
6 、皮膚充血病
本病通常由於光照不足、水質不良或多次新水刺激而引起。在雨季和氣溫多變季節尤其明顯。金魚的皮膚充血病,通常由三代蟲、魚虱、鯉錨頭魚蚤所引起。三代蟲寄生後,病魚體表粘液分泌增多,出現無規則的線形白圈。鯉錨頭魚蚤的蟲體細長似針,頭部生有呈鐵錨狀的角,可深入金魚的皮膚營固定寄生生活,蟲體寄生的體表紅腫溢血,有時會有成群的水黴菌象束束灰白色棉絮粘附於傷口。雨虱透明,外形似臭蟲,病魚體表有被魚虱的口刺和大顎刺傷或撕破的傷口,有時會有其它病菌的感染。病魚體表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暗紅色斑塊,佈滿身體兩側,食欲明顯減退,輕者影響觀賞,重者導致死亡。
防治:
(1 )將呋喃西林粉0.2 克加食鹽250 克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0–20 分鐘,或選用低濃度藥物潑灑,多次用藥後皮膚血斑會逐漸褪去,並恢復原有色彩。
(2 )延長水族箱中光線照射的時間。
(3 )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浸洗病魚10 餘小時。
(4 )用食用細鹽水潑灑,一般在100*50*35CM 的水族箱中放鹽50–100 克。
(5 )選用晶體敵百蟲0.5-0.8 克,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0-20 分鐘。或選用晶體敵百蟲0.2 克,溶於1 噸水中,全池潑灑。
7 、充血潰爛
若是寄生蟲(如魚虱)或外傷造成,隻要泡黃藥或次甲基藍(1— 2ppm )即可消炎。如果不是寄生蟲引起,那就可能是細菌性感染,通常是革蘭氏陰性菌造成,必須黃藥和次甲基藍一起使用,效果較佳,藥浴3— 5天。期間減少喂食量,每2天換水1/ 2左右,再補充藥量。市面上也有專用的藥,使用效果也還不錯。如果不嫌麻煩,也可每天將金魚撈起塗抹黃藥濃液,也有魚友用紫藥水塗抹,效果也很好,每日3— 4回。
8 、口絲蟲感染癥
皮膚出現整片雲狀物灰色黏液的感染現象,大量口絲蟲寄生時,體表會出現一塊一塊破皮的血斑,魚鰭不張開,並且磨擦植物或底部,不進食而體重下降,常使病魚慵懶斜躺昏睡。可采用跟白點病相同的治療法或每2 公升的水加入1 毫升的福爾馬林,浸浴15 分鐘,亦可每100 公升的水中加入1 公克的叮啶黃素作約2 天的浸浴,將水溫提高至30 度可幫助去除口絲蟲。
9 、口棉病
病因:口唇部因捕撈運輸時或在運輸途中所造成傷害,細菌嚴重感染繼而發炎。水痿病附著寄生。
癥狀:口唇部出現潮紅繼而腫脹,進而有似棉絮狀之物質附著。
治療:須隔離病魚。單單紅腫出血之狀況,投喂抗生素。被混合水痿菌感染,因配合甲烯藍或孔雀綠等治療。
10 、爛嘴病
魚兒的嘴及頰部覆蓋白色附著物,鰭、鰓、口部最易感染。此病傳染力甚強,發病後數天,魚箱中的魚兒可能全部死亡。可采用跟水黴菌病相同的治療法,或早一點塗抹多聚氰就有效。( 若短時間內無法痊愈,每易造成抗藥性細菌,故使用藥劑時宜核對水量及用藥量,以正確治療)
11 、腫嘴病
這種病的魚在唇上會有小酒米一樣的顆粒,有時可能在嘴裡面,這種病來得很快,可以在半天以內讓魚的嘴像豬嘴一樣完全突出來。三天以內造成魚的死亡,嚴重的話,整個唇會脫落下來,碰到這種病,一定要把魚隔離下藥,景裕的特效藥能在七天內把魚病治好,下藥三天,基本腫嘴不會再爛,五天後,嘴收復原狀,七天後完全正常,但是如果下藥太慢,嘴已經脫出來,那治好的機會隻有一半,而且治好後魚嘴還畸型,碰到這個病,一定要馬上行動。
12 、白頭白嘴病
其病原體是粘液球菌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發生潰瘍,並呈現乳白色,病魚攝食困難。防治方法:選用一克呋喃唑酮,溶於十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20-30 分鐘。也可用稀釋的碘酒,塗抹在傷口處。
13 、爛尾爛鰭病
其原因多由飼水不良,飼水長期處於渾濁狀態,受新水刺激過多,水質不佳,或魚吃不飽,魚相互撕咬導致細菌感染。爛鰭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,也會將疾病傳染給魚群。魚鰭輕度腐爛又遭細菌感染。病魚各鰭邊緣呈乳白色,繼之腐爛,鰭條殘缺不全,尾鰭尤為明顯,有時鰭條變成掃帚狀,嚴重時整個尾鰭爛掉。
防治:
(1 )用1 克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,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0-20 分鐘,多次用藥後可緩解病情。
(2 )在100 千克水中放痢特靈3–5 片,浸洗病魚30 分鐘。
(3 )在100 千克水中放土黴素5–8 片浸洗消毒,能預防幼魚或成魚感染此病。
(4 )用慶大黴素浸洗,一般在100*50*35CM 的水族箱中放2 支。
(5 )用0.1 克高錳酸鉀,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0 分鐘。
(6 )投入適量甲基藍藥水、盤尼西林、綠F 金或使用薄的食鹽水飼養。
14 、腸炎
病原體為點狀產氣單孢桿菌。金魚和熱帶魚的腸炎均與此菌體感染有關。其病因主要是吃瞭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,腸道脹飽,排泄受阻,最後細菌感染腸道。以春秋季節多見。
癥狀:病魚初期體表無明顯癥狀,細心觀察後可發現病魚呈呆滯狀,停在缸角不動,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,不食。翻轉病魚腹部,可見肛門紅腫充血,嚴重時潰瘍直至死亡。此外,因飼水不適或攝食過飽,導致魚體拉白色糞便,這是發生腸炎的征兆。此時,如註意調節水的酸堿度和改變喂餌量,魚體可逐漸恢復健康。
防治
(1 )用呋喃西林粉0.2 克浸洗病魚,經2–3 次的治療魚體可逐漸恢復正常。若在80*50*40CM 的水族箱中,將2 片痢特靈溶解於水中,經1–2 次用藥後效果很好。
(2 )在80*50*40CM 的水族箱中,放慶大黴素2 支,有一定療效。
(3 )在80*50*40CM 的水族箱中放紅黴素2 片,有一定療效。
(4 )在100*50*40CM 的水族箱中放土黴素3–5 片,低濃度長時間藥浴後有一定療效。
(5 )使用5% 的硫酸鎂溶液,浸洗病魚20-30 分鐘。或選用0.1 克呋喃唑酮與面粉混合,搓成米粒狀顆粒投喂。
15 、豎鱗病
又叫豎鱗病鱗立病、松球病。該病是魚體受傷後被細菌感染,引起鱗囊內積聚液體導致鱗片豎立的一種疾病。
病原體:小型點狀極毛桿菌。
癥狀:病魚體表粗糙,體表腫脹,致使鱗片豎起。魚患病多因頻繁換水所致。多數在尾部的部分鱗片象松球似地向外張開,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,積有少量半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,伴有表皮充血,眼球突出。若在鱗片上稍加壓力,即可見鱗片基部有少量滲出液噴出,然後鱗片脫落。嚴重時,鱗片就像刺蝟的毛,片片豎起,幹枯松散,腹部膨脹,鰭的基部充血,鰭有腐爛的現象。病魚遊動遲鈍,呼吸困難,身體倒掛,腹部向上,2-3 天後即死亡。發病范圍廣,從魚種到幼魚均有發生。流行於冬末春初,適宜低溫。越冬期間,養殖淡水魚一定要註意防治豎鱗病。
防治方法:要隔離治療
(1 )可選用慶大黴素3-5 支,溶於十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10-15 分鐘。
(2 )選用濃度2%—3% 的食鹽水、濃度3% 的碳酸氫鈉溶液< 小蘇打> ,浸洗病魚10-15 分鐘,多次用藥後方可見效。
(3 )選用1 克呋喃西林,溶於10 千克水中,浸洗病魚20-30 分鐘。
(4 )用5ppm 硫酸銅、2ppm 硫酸亞鐵和10ppm 漂白粉混合液浸洗魚體5—10 分鐘。
(5 )每千克魚用磺胺二甲氧嘧啶100 ~200mg 投喂,連續投喂4 ~5 天。
(6 )用呋喃西林粉0.1 克加慶大黴素2 支,並溶解於80*50*40CM 的水族箱中,長時間藥浴有一定療效,尤其對患病初期的病魚效果較為明顯。
(7 )用20ppm 黃藥加2% 的鹽水(10 公升的水加200mg 黃藥及20g 的鹽) 浸泡15 至20 分鐘後,放到2.5ppm 黃藥加0.5% 鹽水中長期浸泡會有起色。
(8 )每10 公升的水加入0.1gr 的氯黴素,或每10 公升的水加入3 萬單位的盤尼西林溶液。
16 、眼球凸出癥、腫眼病
病因:水質不良而引發,酸堿度不符。水質呈強堿性PH 值令細菌易侵入。
癥狀:病魚兩眼外凸,眼球周圍紅腫發炎,眼紅腫猶如龍眼核。本病發病率較低,但治療困難,死亡率較高。
癥狀:。
防治:
(1 )將病魚撈起來,用有機銀液,每日點滴三至四次。
(2 )蒙眼病初期,除改善水質外,還可在水中放入適量的食鹽或海鹽,濃度為千分之五左右,並加溫至30 以上,三天的會有明顯的好轉。此時再逐漸換水,兩周內將水全部換去,重新調整水質,並增加營養。
(3 )嚴重時,必須投藥治療,用水溶性的抗生素,如青黴素、金黴素,每升水放1–2 萬單位抗生素,同時升溫2–3 度。也可選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潑灑或浸洗。眼球混濁的復原時間約需3–5 個月。在眼球腫脹消除後,就可以減少用藥或停止用藥,同時須調整水質的狀況。
17 、球蟲病
眼球深陷及顯著消瘦,病魚挺起頭部,可看見黃色液體自肛門排出,當壓下患魚胃部,此情況更為明顯水塘收集的紅蟲及玻璃蟲,常導致魚患此病,發生腸發炎,此病頗具傳染性,不能用藥療治愈,可從保護魚著手,避免使用紅蟲及玻璃蟲餌料,撈除病魚,消毒魚缸
18 、爛肉癥
常由一小孔潰爛成大洞,也常被誤認為穿孔病。初期用黃藥或水族成藥( 細菌劑) ,效果不錯,若能每日塗抹,效果更好(黃藥粉末加一點水成濃液)。末期會爛成大洞,將引發敗血而死亡,隻能用抗生素救命瞭(如:氯黴素百公升水加250mg 六顆)。抗生素種類很多,如果濫用很容易產生抗藥性,造成日後無藥可醫,所以盡可能不用。
19 、穿孔病
通常集中在頭部,產生一小孔,並無潰爛,但深及骨骼,而且會傳染,死亡率也高,很難治愈。據瞭解,很多魚場一發現穿孔病,會整池銷毀,把水池放幹,灑生石灰,再以福爾馬林消毒,然後太陽曝曬魚池,由此可見其可怕程度。建議隔離,泡細菌用藥,盡力而為。
20 、頭孔病或者是爛身病
我們會發現魚頭上有幾粒芝麻大的小膿瘡,或者是鱗片交合處出現紅斑,慢慢這個爛的地方越變越大,爛得像爆米花一樣。治療方法,用景裕2 號藥給它浸泡,4 ~6 天內這個病會治好。這種病的死亡率不高,但治好以後,身體上會有疤或小孔及生長不正常的鱗片。
21 、頭洞病
病因:水質不良而引發。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。六鞭毛蟲與愛德華氏菌侵入感染。
癥狀:於客頭周圍會呈現大小不一的蛀洞。
治療:馬上改善水質。並補充適應營養之維生素與礦物質。投予抗生素與抗原蟲劑等治療。
22 、脹肚
病因:這種病因為吃的不幹凈,消化不良,讓魚的腸胃受到感染。
治療:針對這種病我們下藥能達到的效果最多至50 %。在發生初期,看到魚的肚子有不正常的微脹,這時使用景裕3 號藥還有機會解決。已經脹得像個皮球,那已經沒有辦法處理,最好是減少魚的痛苦,讓它安樂死。要避免這種事情,隻能在平時給魚喂食時加倍註意:
(1 )不要給它吃腐敗、臟的東西;
(2 )不要讓它吃無法消化的東西;
(3 )不要讓它吃得過飽。
23 、寄生蟲
一般是指在魚的體表上面寄生並且* 吸收魚身上的營養來生活的小生物。它會使魚食欲不振,身體發癢,呼吸急促,並且在缸裡亂竄,有時寄生蟲會咬爛魚的尾巴或上下鰭的主骨,影響外觀。對付寄生蟲,可以簡單地用景裕4 號藥打掉。用藥四天左右,基本可以把蟲除掉,但如果咬爛瞭主骨變成外傷,就不能改變。
24 、條蟲寄生癥
腹部明顯腫大,壓之結實,有別於腹水或腹腫脹,內臟易受壓迫而失去功能,成魚易誤診為抱卵。口服腸內寄生蟲清除劑,早期發現,治療容易,蟲體過大時有暴腹之可能,若已侵入內臟器官則回生乏術。
25 、鞭毛蟲病
食欲不佳,鰓部不動,鱗上出現泌血斑點,浮到水面。每公升水加入15 毫克的氯黴素及實施水質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