坑塘飼養金魚有管理簡便、魚體生長快、色澤鮮艷、生產規模大、投資相對少、經濟效益高等優點,是河南南陽市金魚養殖的主要模式。但是,由於坑塘水體較大,少數個體容易出現體形長長、遊姿“野性“等特性,需要經過精心飼養才能提高觀賞價值。該市金魚坑塘養殖已發展達7000畝,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經過多年的試驗總結,
現將飼養方法簡介如下。
一、坑塘建設坑塘面積不宜過大:
0.5~3畝為宜,水深一般50~80厘米為宜,但為兼顧到金魚的防暑和越冬,要求深水區的高水位能達1米以上。坑塘的形狀一般以東西長於南北的長方形為好。坑岸要整齊,堤坡度以30~45度為好,坡度大,坑塘內光線充足,水質易培肥,養出的金魚顏色鮮艷,且不易因雨水沖涮而塌方。坑塘的底部要求有高差為10厘米的坡度,出水口設在下坡的底部,這樣既便於排水,又使坑塘的水有深有淺,金魚活動有選擇餘地。
二、坑塘清整:
由於坑塘是天然水面,放養前必須先進行一次全面清潔整理,即在養魚前約20~30天,將塘水排至5~10厘米深,挖去淤泥,然後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清塘。生石灰用量為60~75千克/畝,漂白粉用量為5~10千克/畝。徹底殺死野雜魚、蛙卵、蝌蚪、螞蟥、蟹、水生昆蟲等動物,以及一些水生植物、魚類寄生蟲和病原菌等敵害生物。
三、適口餌料培養
在放魚苗前6~7天,向坑塘註水40~50厘米,在坑塘內施基肥一次,肥料可用發酵過的人畜糞肥,如有條件也可使用大草堆肥,施肥量為500千克/畝。肥效發揮作用後,浮遊生物便大量繁殖,正好可供放養的幼魚食用。也可用化肥代替糞肥,或兩種肥料交替使用,也可不用上述方法,而是在放苗前一天,放小型魚蟲一臉盆左右於池內,供幼魚放入後食用,效果也好。
四、放養品種和方法
因坑塘面積大,受自然條件影響,飼養管理較粗放,故適合坑塘飼養的品種應以體質健壯、生命力較強的草金魚、龍睛魚、帽子魚、望天和虎頭等為好。方法是既可2~3個品種混養一塘,也可采用1個品種單養。一口塘養單個品種,金魚的生長速度比較接近,個體大小差別不大,不會發生爭食懸殊或大魚吃小魚的情況。如坑塘有限,也可多品種混養,但要註意規格一致或遊速相近的品種放養在一起。如規格難一致而又必須混養時,則可將遊速快的小魚和遊速慢的大規格魚混養在一起,反之則絕對不行。
五、放養時間和密度
魚苗孵出後30~45天,體長長到1.5~2.0厘米時放入坑塘繼續飼養,放養密度為0.8萬~1.5萬尾/畝。密度小於上述指標,則有魚體延長、遊態“野性“等不利趨勢,影響品質;密度大於上述指標,則有生長緩慢、容易“浮頭“等現象,管理較困難。放養後約1個月左右,魚體長到3~5厘米時“拉網1次“,進行第二次挑選和調整放養密度。此時,小金魚的品種特征已能體現出金魚品種的優劣,如龍睛和望天的眼睛、高頭和虎頭的肉瘤、魚鰭的大小和形狀以及魚體顏色的出現等。挑出來體形、色澤和姿容美觀的金魚可放回原塘繼續飼養,密度為5000~8000尾/畝。再養1~2個月,魚體長到6~10厘米,即可做為商品金魚出售。餘下的“質次“金魚移入小型池中進行精心蓄養,最好用符合國傢漁業飼料標準的膨化配合飼料投喂,使金魚快速生長,抗病力增強,體形、色澤、姿容美觀,觀賞價值提高。經過坑塘養殖所產的各個品種均不宜選留親魚。
六、飼料投喂技術
投喂前應註意“四看“,即看魚群、看水色、看天氣、看季節,根據魚群活動、水體顏色、天氣情況、季節變化來確定投飼量。投喂應堅持定時、定位、定質、定量的“四定“原則和少量多次原則,並應控制到每次“八分飽“。 通常日投飼量根據池中魚體重計算。投喂配合飼料按池魚總體重的2%~5%,其他非動物性飼料按10%~20%。每隔半月投喂一次藥飼,用符合國傢無公害生產的內服藥物壓碎拌入稀面糊中,然後將拌有藥餌的稀面糊與飼料混合拌勻涼置30~40分鐘後投喂。
七、適時控制水深
剛放魚苗時,魚體小,不宜在深水區活動。一般深水區水位以60~70 厘米、淺水區以40~50厘米為宜。隨著魚體長大,天氣較暖,應逐漸往坑塘中添註新水,以深水區水位達1米為準。這樣進入盛夏之後,在烈日當空的情況下,金魚能進入深水層避暑,防止發生“燙尾“事故。入秋後天氣轉涼,深水區水位保持在70厘米左右即可,以拉長金魚的攝食和生長時間。由秋轉冬,坑塘結冰之後,要嚴格保持冰層下有1米深的不凍水體,以保證金魚安全越冬。